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2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71章我真该死……(6.8k二合一)
黄兵拿着杂志,看着周砚愣住了,认真琢磨着他的话。
周砚接过黄莺手里的两本杂志,把名字签上。
虽然他也不知道为什麽要在一碗跷脚牛肉旁边签名,但毕竟这是饭店年卡VIP,这种不算离谱的要求,尽量满足。
这兄妹俩,每天来店里消费七块,极其稳定。
周砚收起钢笔,看了眼黄兵。
他生平最讨厌舔狗了。
有这功夫,不如多挣点。
还有!
1984年,在嘉州骑嘉陵70当舔狗?
人怎麽能同时拥有嘉陵70和自卑呢?
黄师傅也是个神人。
黄莺喜滋滋的收起杂志,给黄兵翻了个白眼:「就是!你要真上头了,就跟她回家搬包谷,别回来了,看到就烦。」
「黄莺,你——你这就有点过分了啊。」黄兵急了。
「我才懒得管你,反正花的不是我的零花钱。」黄莺撇撇嘴,转而看向周沫沫:「走,沫沫,我们继续画画吧。」
「嗯嗯!」周沫沫点着脑袋,牵住了黄莺的手。
黄兵一脸羡慕的看着周砚的脸:「我要长成你这样,雪儿肯定不会考验我了。」
不过他很快就推翻了这个想法,「如果我长成这样,该接受考验的应该是她了吧?」
周砚看着他,这家伙叽里咕噜说什麽呢?
「砚哥,你该不会还没谈过恋爱吧?」黄兵突然问道。
「女人只会耽误我挣钱的速度。恋爱?狗都不谈。」周砚撇撇嘴。
「你你你—-简直是暴天物!」黄兵恨铁不成钢,「我要是长成你这样,我一个星期换一个女朋友!」
「那你大概率要吃花生米的。」周砚认真道。
「算了算了,不说这个,我上个月那个女朋友,前几天跟我小弟好上被我撞见了,不要脸的狗男女!现在追的这个雪儿是个文艺女青年,光刷礼物怕是追不到手。」黄兵往周砚身边凑了凑,低声道:「砚哥,你的字那麽好看,会写情书吧?」
「情书?」周砚有点迟疑,他给夏瑶写的不算吧?
黄兵从他的迟疑中看到了希望,连忙道:「不白写,你帮我写一封情书,我给你一块钱代笔费。」
「一块?」周砚手指动了一下。
「再加一块!」黄兵咬牙道,「只要写一页纸就行!」
周砚笑着握住了他的手,笑容诚挚:「什麽钱不钱的,我们是朋友嘛。」
这字不白练啊,一页情书挣两块,抵得上来福卖两板豆腐了。
情书他没写过,但情书老王子的笔记他没少记啊。
开场语,结束语,还有各种文艺语录,信手拈来。
周砚看了眼表,笑着道:「走,现在就给你写。」
「要得!」黄兵乐呵呵地跟着进门。
一旁的黄莺抬起头,无奈摇头。
十分钟后,黄兵拿着一张信纸喜滋滋地出门来,嘴里还念着:雪儿,见字如唔,展信舒颜柜台旁,周砚的把两块钱放进钱箱,美滋滋转身进了厨房。
加钱哥还是爽快,十分钟两块钱到帐,这钱太好赚了。
「写得太好了,文采斐然!这两块钱可真值!」黄兵连连称赞,雪儿看了肯定会答应。
「我看看。」黄莺凑了过来,
「小姑娘家家看什麽。」黄兵立马把信折好收到贴身口袋里。
「爬!不给就算球!」黄莺咬牙切齿。
晚上。
招待所二楼,房间里。
小桌上摊开两张油纸,装着卤猪头肉和卤牛肉。
桌上摆着三个酒杯。
何志远和黄琛相对而坐,举杯畅饮。
不胜酒力的小季已经躺在床上呼呼大睡。
黄琛夹了一块猪头肉喂到嘴里,一边嚼一边感慨道:「没想到这张记卤味的背后,竟然还有这样一段故事,还得是你才能挖出来啊,我这十年来时常去老周家慰问,都没听张老太提起过。」
「你不晓得很正常,这些事情,老辈子一般不得摆。」何志远抿了口酒,开口道:「傍晚的时候我去转了一圈,桥头丶码头那边摆摊卖汤锅的个体户还不少,我和小李粗略统计了一下,足有十二家,都是周村的杀牛匠家属自产自销,也算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汤锅确实不少见,周村杀牛匠规模这两年大幅增长,牛杂那些不太好外销,又必须当天进行处理的边角料,就会拉到镇上来做成汤锅卖掉。」黄琛点头,笑着说道:「其实周砚做的跷脚牛肉,就是周村汤锅,不过他做的更好吃,取了个比较特别的名称。」
「你分管苏稽经济,我给你提个建议,或许可以尝试推动脚牛肉规模化效应。这事要能做成,不光能让做脚牛肉的个体户们赚到更多钱,如果能把嘉州的游客吸引到苏稽来,吃喝玩乐样样都是钱,那可就是苏稽发展的机会了。」何志远放下酒杯,笑着道:
「你瞧新津的黄辣丁已经名声渐起,不少蓉城老饕会在节假日专程跑到新津去吃野生黄辣丁,做黄辣丁的饭店也是越来越多,生意相当红火。」
黄琛闻言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放下筷子认真请教道:「你见多识广,该如何去推进这件事会比较合适?现在那十多家卖汤锅的摊摊,说实话,味道比起周砚的脚牛肉还是差点意思。
莫非让周砚把配方分享出来?这恐怕也不是很合适,人家就是靠着这个挣钱的,生意才刚走上正轨。」
「配方就莫想了,周砚这娃娃精明得很,把我的团团转,就是一点秘方都没给我透露,反倒让我心甘情愿的给他打了个GG。」黄琛笑看摇头,
「但他也不是吃独食的人,码头上也有家『周记跷脚牛肉』,是两兄弟开的,我本来以为是别人看周砚的跷脚牛肉卖的红火,跟着改名硬蹭,后来坐下点了一份,发现味道和周砚做的相差无几。」
「和老板聊了才晓得,原来那两兄弟是周砚的堂哥,名为周杰和周海,跟周砚学的手艺。码头上六七家卖汤锅的,他们家价格卖的最贵,但生意反倒是最好的。」
「我给的建议,是保护好『周记跷脚牛肉」这块金字招牌。你们去帮周砚把这个商标注册下来,然后严格查处冒名的摊贩,免得后面到处都是『周记跷脚牛肉」,要是客人来了上当受骗,口碑败坏,就很难做的起来了。」
「苏稽不大,有两家高品质的跷脚牛肉,这两年完全撑得起外来的客流,先把招牌做起来。只要跷脚牛肉生意红火,很快镇上其他卖汤锅的个体户就会主动提升手艺,改进汤锅的配方和做法,不断去接近周记跷脚牛肉的水平。」
「别家的汤锅我看了,食材是没得问题的,就是手艺稀撇。但只要看到做脚牛肉有钱挣,劳动人民自然会绞尽脑汁钻研改进,提升品质,和周记跷脚牛肉对标。」
「所有形成规模化的美食,基本上都有这个过程,配料上的差异,得到不同的风味,
再过几年,就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反倒比千篇一律更令人着迷。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监管,不让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出现,就是你们应该做的事情。」
黄琛不知什麽时候已经拿出了笔记本,手里拿着钢笔刷刷记录着,很快写了半页纸。
合起笔记本,黄琛提杯道:「你这建议相当专业和有建设性,乘着你们《四川烹饪》
杂志的东风,明天开会我就把这件事提交讨论,看看我们还能做些什麽。」
「周砚,我觉得跷脚牛肉可以加个二三十碗,天气慢慢冷下来,吃跷脚牛肉的客人越来越多了,一百二十碗有点不够卖,中午就能卖掉八九十碗,晚上很多客人想点吃不到。」赵走到柜台边,看着正在记帐的周砚说道。
周砚抬头道:「要得,那明天先加二十碗,如果后面点的客人增加,再继续加。」
「最近来吃跷脚牛肉的客人,除了厂里的工人,我看还有一些是镇上的老师和政府的工作人员。」赵笑容满面:「我看我们饭店的口碑也是越做越好了!」
「那是,有你和老汉坐镇门口丶大厅,客人的体验感是拉满了的,都是笑着出门去的。」周砚笑着说道。
「我切个肉顶多有点苦劳,都是你妈的功劳。」倒了洗脚水进门来的老周同志笑着接过话头。
「喷喷,你们父子俩是越来越会说话了。」赵嘴角上扬,心情那叫一个美。
「我呢?我呢!」周沫沫举起小手,满脸期待的看着周砚,小脸上写满了「快夸我!
快夸我!
「周沫沫小朋友,最佳销冠!」周砚给她竖了个大拇指,从钱箱里抽出一毛钱:「来,这是今天的奖金,有请销冠领奖。」
「天呐!又是一毛钱!」周沫沫眼晴都亮了,两只小手捧看递向周砚。
周砚表情庄重的把钱放到了她的手上,勉励道:「周沫沫小朋友,请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嗯嗯。」周沫沫收了钱,跑过来一把抱住了周砚的大腿,笑容格外灿烂:「锅锅,
我爱你!」
「乖。」周砚笑着摸了摸她的脑袋,小小一只软糖,抱着你的腿说爱你,谁的心不化啊。
赵和老周同志站在一旁,脸上也带着盈盈笑意。
「好了,去睡觉觉,让你锅锅早点把帐记好休息。」赵过来把周沫沫抱起。
「锅锅,晚安。」周沫沫冲着周砚摆了摆手,扭头环住了赵的脖子,在她耳边奶声奶气道:「妈妈,我有好多好多钱钱哦,以后我给你买一个金项炼好不好?就像方方妈妈戴的那条一样。」
「哎哟,我么女这麽有孝心的?妈妈好开心哦。」赵笑得合不拢嘴。
「那你明天早上还给我做鸡蛋饼嘛,多放一点点糖。」小家伙说道。
「要得,晚上我吃你画的大饼,明天我也给你煎个鸡蛋饼嘛。」赵抱着周沫沫上楼去了。
「帐记完杀两盘不?」老周同志拿出他的手搓棋盘,看着周砚问道。
「来嘛,哪个怕哪个!」周砚把最后一卷钱丢进箱子,合上帐本。
两个臭棋篓厮杀三局,第三局以周砚一步险胜,二比一拿下。
「不对不对,我走错了,我不走这里。」
「老汉,落棋无悔真君子哈!」
「莫要得意,棋差一着,明天晚上重新来过!」老周同志收了棋,一脸懊悔地上楼去了。
周砚心情大好,从柜子里取出信纸,拿起钢笔给夏瑶写了封信,和她分享了上《四川烹饪》杂志的事,以及近来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趣事。
洋洋洒洒又是三页纸,在落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周砚才发觉自己的嘴角因为上扬太久有点发酸。
果然,和人分享开心的事情,自己也是会感受到快乐的。
今天采访老太太还挺顺利,何志远很满意,见刊的概率应该挺大的,达成他的预期。
让张淑芬同志在卤味界留名,就是他的目的。
张记卤味要是能出名,对他也是有好处的,他不就是正经的张记卤味传承人嘛。
何志远要去采访孙姨婆的事,周砚觉得挺好,所以给他们写了张纸条。
姨婆也做了大半辈子豆腐,要是能跟着老太太一起登上杂志,哪怕只是一小段,那也算是留下痕迹嘛。
他都想好,明天中午忙完就去一趟上水村,带上姨婆去看看眼晴和腿。
来福怪可怜的,要是姨婆能多陪他几年,等他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情况会好很多。
夜里,老周同志翻了个身,嘀咕道:「我这步要是那样走呢?是不是就赢了———」
第二天清早,石板桥头。
何志远带着小李赶场,这是他到一个地方后非常喜欢去做的事情。
在每一个地方的早市里,能够感受到当地最纯粹真实的烟火气。
商贩的叫卖声,顾客与摊贩砍价交锋的感觉,还有一些当地特有的食物,一起构建成了有趣的早晨。
「看看哪里有豆腐摊,周砚的表弟,年纪应该不大。」何志远左右瞧着,和小李说道。
「无声豆腐摊,为啥要取这个名字呢?」小李左右瞅着,不解道。
「估计是周砚给他取的,名字越怪,越是容易吸引顾客嘛,也是一种营销手段。」何志远笑着说道。
他计划下午返回蓉城,还要先去嘉州转车,所以何志远一早就带着小李来了石板桥头,打算采访完周砚的姨婆就走。
走过两个豆腐摊,一个是大爷坐镇,一个摊主是妇女,都不符合。
「主编!你看那招牌。」小李突然指着前边立着的一块红色招牌说道。
何志远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去,一个小豆腐摊前立着一块醒目的招牌。
红色笔墨写着:西坝豆腐!2角一斤!
下边用黄色油漆写看:无声豆腐摊。
这笔迹,何志远一眼就能认出是周砚写的。
「就是那了,咱们过去瞧瞧。」何志远招呼了一身,往前走去。
两人走近之后发现,小桌后边坐看一个少年,约摸十五六岁,相貌清秀,但特别瘦,
身上的中山装明显大了一号,空荡荡的,跟挂在细竹枝上一般。
有个烫着卷发的嫌把剩下的三块豆腐都要了,递了六毛钱给他,温声道:「早点收嘛,过两天我又来买。」
少年左手拿着钱,伸出右手大拇指弯曲两下,笑容乾净。
何志远和小李看着这一幕,又看了眼招牌下方的黑色小字,都沉默了。
「我真该死.」何志远低声道。
「您您也没想到会是这样。」小李宽慰道。
时髦提着豆腐走了,摊位前就剩下何志远和小李。
少年正准备收拾东西,看到两人还站着,笑着指了指空荡荡的桌子。
「我们——」何志远开口,想到少年是聋哑人,又连忙把周砚给他写的纸条拿了出来,递给少年。
昨天他还有点疑惑,周砚的纸条为什麽要写的那麽详细,就跟介绍信一样,把他们的身份和目的都写在了纸上。
现在他明白了,这是担心眼前这个叫来福的少年和他们之间有沟通障碍,提前把事情说明白。
来福接过纸看了一会,笑着点点头,伸手从中山装胸前的口袋里摸出一根指头长的铅笔头,在纸的背面写了一行字:早上周砚哥哥跟我说了,你们要跟我回家吗?
少年的字写的很清秀。
何志远接过小李手里的纸笔,写道:「方便吗?」
来福笑着点头,又写道:「就是有点远,要走半个小时。」
何志远写道:「没问题。」
「好,请等我收拾一下东西。」来福笑着写下一行字,然后开始弯腰收拾东西。
小桌子摺叠起来,和豆腐格子一起塞进背,招牌用绳子绑在背上,然后背在身上。
大大的背,背在少年瘦弱的肩上,显得又大了几分。
来福冲着两人笑了笑,招了招手,走在前边。
何志远和小李跟上,心头突然就有点不是滋味。
走到桥头,何志远看了眼一旁的肉摊,和小李说道:「你跟他慢点走,我割斤肉,不打空手上门。」
「好的,主编,我让他慢点。」小李点头。
何志远割了一斤多五花肉,一回头,发现来福和小李就在一旁大树下等着,笑容中透着几分拘谨和纯真。
「算了算了,把剩下那块也拿了嘛。」何志远回过头来说道。
「两斤六两,算两块五嘛。」章老三把肉用稻草上递给何志远,看了眼一旁站着的来福,好奇道:「你是那个卖豆腐的娃娃的亲戚?」
「不算亲戚,算——」何志远掏钱递过去,顿了顿,「算刚认识的朋友吧,去他家耍,不好打空手去。」
「那你这个朋友还是讲究,提这麽多肉去。」章老三笑着说道。
何志远笑着点头,提着肉向着小李他们走去。
三人走了半个小时,终于来到了那座破房子外。
塌了一半的破房子,用油布勉强遮盖着,空气中满是豆浆的香味。
何志远和小李站在院门外,眼里都难掩惊讶。
来福上前推开门,在门里冲着两人招手。
何志远跟着进门,满院的竹竿上挂满了金色的腐竹,随着秋风微微摇摆,犹如一面面金黄的旗帜。
而在院子正中间,烧着三口炉,铁锅里煮着豆浆,一个双眼红肿,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坐在板凳上,手里拿着一根小棍,在锅里轻轻一挑再一卷,一张豆浆皮就被揭了下来,然后小心挂在身旁的竹竿上。
老太太的眼晴又红又肿,蜷着的右腿看着似乎也不太方便,身上的衣服满是补丁,却洗的乾乾净净,手指甲也是修剪的整整齐齐。
听到动静,老太太虚着眼晴向门口看来,犹豫着道:「来福,他们是谁啊?」
来福把背放下,到老太太跟前一通比划。
何志远开口道:「老太太,我叫何志远,是《四川烹饪》杂志社的副主编,这是我的助理小李。」
「杂志社是啥子地方?」老太太疑惑道。
「我们是周砚的朋友,昨天采访了张淑芬老太太,在周砚的饭店吃了你做的豆腐乾和腐竹,觉得太正宗了,我就想来采访一下你。」何志远解释道。
「芬姐和周砚的朋友啊,进来坐嘛。」孙老太闻言脸上露出了笑容,扶着椅子颤巍巍站了起来,「堂屋里面坐,我给你们泡茶。」
何志远看着老太太跋着脚,连忙上前两步道:「不用不用,你这里还烧着豆浆嘛,你先忙,我们不用喝茶,就在院子里边干活边聊。」
孙老太闻言便又坐下了,用小棍把旁边那锅的豆皮揭下,一边说道:「要得,那我把这三锅豆浆做完,一会再生火也确实不太好弄。」
「我们从蓉城过来,也没做准备,刚在镇上给你们割了点肉。」何志远把手里的肉递向来福。
来福没接,看向了孙老太。
「要不得,要不得,你们上门是客,唧个还割肉呢。」孙老太急的又站起身来,连连摆手。
何志远笑着说道:「没有空手上门的道理噻,我们的一点心意,我们和周砚是朋友,
你就是我们长辈,应该的。」
孙老太眼里泛起了泪花,轻叹了口气:「又让你们破费了。」
她手上比划了几下,让来福把肉接了,送进厨房。
来福搬了两张竹椅来让他们俩坐下,不一会又泡了两杯茶出来,帮着揭腐竹,挂竹竿。
「你这麽孙太懂事了,虽然不会说话,但眼里全是活,又懂礼貌。」何志远感慨道。
「没办法,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娃儿命苦,生在我们这种穷苦人家。」孙老太看着一旁忙碌的来福,脸上露出了几分心疼。
何志远沉默了一会,转了个话题道:「老太太,我听周砚说你是西坝镇嫁过来的,你做豆腐的手艺真好啊,我还以为周砚的豆腐乾和腐竹是从西坝那边进的货,味道太正宗了,你这手艺是跟谁学的啊?」
老太太回过头来,带着几分笑容道:「我家在西坝镇上,十九岁的时候嫁到苏稽,我做豆腐的手艺是家传的,我们家世代做豆腐」
小李已经把笔记本搁在腿上,刷刷写了起来。
中午营业结束,周砚提了一包猪头肉放在车篮里,兜里揣了两卷钱正准备出门,便瞧见饭店门口进来俩人。
「奶奶?」周砚有些意外的看着当先的老太太,又看了眼她身后跟着的老头。
老头看着七十多岁,穿着灰色中山装,头发掉的差不多了,剩下一小撮白发还特意留长,倔强的在头顶盘了一圈,仿佛圈下的地盘还能重新长出头发来。
相比之下,胡须倒是茂盛不少,颌下蓄着银白的长须,倒也有了几分仙风道骨的感觉「你要出门吗?」老太太看着推着车的周砚问道。
「我打算去看看姨婆,准备带她去卫生所或者厂办医院看下眼晴和腿。」周砚说道。
老太太闻言笑了,说道:「那刚好,我也准备带大头去看丽华,你老汉儿呢?喊他也骑辆车把我们一起搭过去。」
「奶奶,这位老先生是哪位?」周砚看着旁边那老头问道。
「三姐,小辈面前你也给我点面子嘛。」老头抢着开口,看着周砚笑道:「周砚是吧?我叫张正平,算起来你应该喊我舅公,今天早上来周村看望三姐,吃了午饭就被她喊来要去给你姨婆去看病。
老了老了,走不动了,只能来麻烦你们这些年轻人载一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