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2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
那可真是不得了了。
董卓还在远军出征,他的侄子竟然就刺杀了董卓的亲儿子,还自导自演,命人审问姓胡的将领。
这当中所蕴含的信息量太多,也只有郭士子敢在身陷囹圄的时候把这件事当做谈判的资本,意有所指地捅了出来,也不怕董璜心中有鬼,直接杀人灭口。
荀启紧紧盯着董璜手中的刀,看到董璜摆出了挥刀的起手式,显然已经动了杀人的主意。
可再看牢房中的郭士子,俨然是一副散漫不羁的模样,对董璜的杀意视若无睹,反而唇角缀着笑意,全然不惧生死。
虽然能够隐隐猜出郭士子的打算,荀启还是忍不住为他捏了把冷汗。董璜并非良善之人,就算畏惧董卓的威势,也未必愿意听郭士子的谏言。
郭士子此举太过冒险,是生是死,完全在董璜一念之间。
荀启从不愿意将生死交到“未知”的手上,他心下急转,循着脑中的灵光,躲在人后压着声音嚷了一句。
“如此说来,胡小将军真是无辜的了?”
董璜的目光猛地扫向这边,却只看到十几个挤在一处的狱卒,无法确定刚才说话的是谁。
不管刚才那句话是有意还是无意,总归提醒了他一件事——
为了防止被董卓发现端倪,他绝不能节外生枝,而最好的做法,就是延续原先的计划,利用胡小将混淆视听。
董璜目中的杀意略减。他发出一声冷笑,收刀入鞘:
“却不知你是何人,竟敢口出狂言,妄议公情?你们几个,可曾查过他的身份传书?”
一众狱卒被董璜“反复无常”的反应吓得如鹌鹑一样缩着头。然而董璜亲自询问,没人敢怠慢,为首的狱官怕被怪罪办事不力,立即回复道:
“已查过传书,此人姓郭名嘉,颍川阳翟人,来长安已有月余。”
听到“郭嘉”二字,站在狱卒最末的荀启蓦地抬眸,将目光投向槛房的所在。
董璜亲自核实了传书,命人打开牢房。
“廿六七,将他带走。”
一直跟在董璜身后的两个护卫沉声领命,进入牢房就要提人。
“倒不必劳烦,你们在前领路便是。”
郭嘉的态度一如既往,泰然而漫不经心。
二人回头请示董璜,见董璜点头,便不再动手,一左一右地跟在他的身后。牢牢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董璜要将此人带走,监狱中无人敢阻拦,索性此人本就是董璜下令抓捕,他们也不必为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
倒是董璜在临走前,指着荀启道:“此人并非长安狱的狱卒,为何能进入关押重犯的狱地?”
听到这话,荀启立即明白董璜为什么在刚入监狱的时候突然走到他的身前,命令他抬头。
他身上的卫兵甲胄与狱卒的衣服有所不同,虽然在外观上极其相似,但腰带上的纹路有微小的不同,寻常人或许难以注意到,可心中存鬼的董璜因为对一切都高度警惕,及时发现了这一差别,这才停下来查探他的身份。
狱官与狱卒们也终于知道董璜为什么会关注一个无关紧要的人。
之前是监狱守长下达命令,让外头巡逻兵派两人进来援助,他不认为这事有异,如实说明了缘由,哪知董璜迅速沉下脸,冷声斥责道:
“狱中人手充足,何须让巡卫兵入内?若狱卒狱官如此无能,倒不如及早上报,让朝廷罢免职务,以免耽误要事。”
这一发作惊得众人不敢出声,等达到足够的威慑力度,他才缓声说道,
“内围重地,不可轻忽。这次就算了,切记,下不为例。”
众人逃过一劫,庆幸之余,立即应诺,表明态度,发誓绝不再犯。
荀启略一琢磨,就知道董璜突然来这一招是什么原因。
如果董璜当真是刺杀董校尉的幕后主使,他一定会竭尽所能地隐瞒,不让前线的董卓在第一时间收到自己儿子被刺杀的消息,好让董璜有充足时间做好后续准备。
这个隐瞒,包括关押知情的胡小将军,也包括封锁监狱重地。
所以,类似荀启这种“外来者”意外进入监狱内部的情况,董璜绝不愿意见到。因为一进入就意味着他们会得知董校尉遇刺这件事,也同时意味着这件事更容易走漏风声。
基于这个认知,荀启猜到董璜接下来极有可能把他困在监狱内部,不让他离开。
果不其然,董璜在恐吓完狱卒与狱官后,随口安抚了两句,用“事态特殊,谨防生变”为由,让人把荀启和另外一名巡卫兵扣在监狱内,美名其曰换岗代职,实为软禁监视。
大约因为早有意料,荀启倒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了这个结果。他相信自己不会在这个地方呆多久,同时,这也是一个熟悉长安狱内部的机会,指不定哪天就派上用场。
董璜见荀启没有像另外一个巡卫兵一样露出惊畏不安、如丧考妣的表情,不由多看了他两眼。他终究没有认出荀启就是当初抽了他一柴火的“樵夫”,带着随身护卫,将郭嘉带离监狱。
董璜走后,自有狱卒代荀启去将军府说明情况。
待到傍晚,刚回将军府的张辽听到这个消息,骤然生疑。他询问转达信息的小将,得知过来传信的不似荀启,而是长安狱的狱卒,他来回踱步,眉眼间多了些急躁:
“坏了。”
他意识到其中的不妥,立即写了一封急信,命令信得过的亲兵收好,随着明日填补粮草的车马出城,加急送给吕布。
荀启在长安狱中百无聊赖地渡过几日,丝毫不知外头已经有好几人找寻过他,并在得知他被留在长安狱内部“代职”的时候,各自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复兴未久的长安城,每一处隐秘的角落都有玉蝶振翅,牵引不为人知的丝线,结下密网。
在滞留长安狱的这段时间内,荀启不但将狱房重地的每一个角落都记在心中,还寻机为荀攸送过饭。
因为附近有众多狱卒把守,他无法与荀攸对谈,也无意引起他人的关注,只在放下食盒的时候,用手指在积满尘土的地上划出几笔,便如常地起身,离开,未做过多的停留。
而狱房中的荀攸则是神色淡然地接过食盒,镇静若定地瞥过地上的痕迹,借着拂袖的动作将它拂平,宛若一切从未发生。
在荀启滞留在长安狱的第五天,董璜派人前来,带他离开狱地。
于此同时,他还得到两个消息。
董校尉死了。
董卓即将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