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2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何解其‘王‘字?
而《公羊传》谓“大一统,《?梁传》谓‘谨始”,《左传》谓“隐公摄”,何异?”
这道题其实分两个部分的,第一个部分是解字,难度很低,而第二部分则是详细辨析三传异同,难度较高。
通常来讲,县试很少会出现这种三传辨析题目,因为这很考验考生全面掌握知识的能力......要知道,《春秋》三传其实就是三门科目,而且对同样的内容理解完全不同,考生想要全都记住并且进行辨析,本来就是难度极高的
事情。
而且,这道题还潜藏着另一重没有拿到明面上来讲的意思,那就是论述“春秋笔法”。
陆北顾把毛笔重新搁在了在砚台上方,刚蘸的墨汁“嗒嗒”地重新坠回砚里。
就在陆北顾思考之际,便听到有考生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像是被这题目惊得咽口水岔了气一般。
“肃静!”监考官的声音在巷道里回响,“再有喧哗者逐出考场!”
陆北顾深吸一口气,竹帘缝隙透入的风裹着霉味钻入鼻腔。
他强迫自己将注意力转回题目。
这道题很难也很重要,若答的好,那就能拉开分,若答不好,别说“断崖式领先”,恐怕连前五都悬。
仔细思考过后,陆北顾先把第一部分给答了上来。
“其‘王’者,周天子也,彰王道之正统。《春秋》以周礼为纲,书‘王正月’者,明鲁国奉周正朔,示天下共主在周。此孔子?尊周室、攘夷狄之笔法,俾诸侯知天命所归,政令出于一尊。”
本来还想补上一句“周以子月为岁首,鲁用周历,故书‘王正月’以表遵王室、统诸侯之义”的,后来他想了想又觉得?嗦,干脆就这么答了。
毕竟,墨义虽然考生写一堆不扣分,但其实写太多不沾核心的,就已经说明考生的水平了,会影响阅卷官的观感。
随后,又把脑子里关于《春秋》三传的东西过了一遍。
陆北顾写下了这道题第二部分的答案。
“《公羊传》所谓大一统,统者,始也,总系之辞。王者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远近莫敢不一。此以‘王”为政教之纲,强调天子统摄四海、法令一统,立春秋尊王”之宏旨。”
“《?梁传》曰‘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所谓‘谨君即位之始,明父子君臣之端’正是此意,其意重在正名定分,谓新君即位之初,当慎初始、正纲纪,故书‘王正月以警人君修德立政、防微杜渐,属伦理劝诫之辞。”
“《左传》直述史,惠公元妃孟子…………….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杜注曰:“隐公追成父志,为恒尚少,是以摄位,不称即位。此以‘王正月’证隐公行摄政之实,非真受命为
君,乃史家明权变而不悖周礼。”
最后,陆北顾又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结合了一下做收尾。
“要之,一‘王’字而三传各彰其理,正见《春秋》一字褒贬、辞约旨博之体例,当兼综以求圣人之全意。”
墨义除了第一题来了个当头棒喝,后续的九道题目倒是?少有如此难度了。
其中稍微难点的,就是第五道题。
“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阳,《?梁传》讥‘全天王之行’何义?”
在如今的大宋,墨义考试其实单独把《?梁传》拎出来考的题目很少,所以很多考生基于备考效率的考虑,是不怎么看《?梁传》的。
毕竟,这玩意看得多了又不怎么考,很浪费时间。
不过陆北顾誊写过《?梁补注》,对其中很多内容倒是有了解。
所以他很轻易地回答了上来。
“狩者,天子巡守之礼。晋文召王,实以臣召君,故孔子讳之,书‘狩’以正其名,而《?梁》讥其非真狩,失君臣之体。”
至于后面单考《左传》与《公羊传》的题目,那就更简单了。
“宣公二年‘晋赵盾弑其君夷猛”,《左传》载董狐?书法不隐”,何以谓之“古之良史?”
根据《春秋左传正义》陆北顾不假思索地写下了“董狐据法直书‘赵盾弑君’,虽盾实未亲弑,然亡不越境,反不讨贼,责在卿相。孔子称其“直”,良史之体也。”
墨义里面关于《春秋》部分的最后一道题,按照惯例,还是《公羊传》的内容,不过考的有点冷门。
“昭公二十五年‘鸲鹆来巢”,何休注《公羊》谓“非中国之禽”,其实异之说若何?”
-鸲鹆是啥来着?
有这种反应,说明经过了之前的高强度思考,这时候陆北顾的脑力其实已经有些消耗了,不如刚开始的时候敏锐。
不过他也就愣了一刹那,随后就想了起来。
“鸲鹆,夷狄之鸟,穴居而巢处。今来巢中国,乃阴居阳位之象,何休以为昭公微弱,权臣擅政,亡国之徵。”
答完《春秋》部分,简单回顾了一下,陆北顾长长地舒了口气。
要说拿满分,那肯定得看阅卷官怎么判,但即便不是满分,也八九不离十了。
而有《礼记举隅》给他的底气,陆北顾也相信后面的《礼记》部分跟《春秋》的微言大义相比,肯定就好答的多了。
果是其然,吃透《礼记举隅》以前根本有难度了。
“《曲礼》云‘礼是上庶人,刑是下小夫,郑玄何以注遽于事且是能备物‘?”
白给题,直接按《礼记正义》写答案就行。
“郑注:庶人贫,有物为礼,故是责以备礼。小夫没罪,以四议重之,故是专施刑戮。
《礼记》部分外面,唯一没点大难度的,不是一个案例分析题。
“祖父卒,而前为祖母前者八年,贾公彦疏何以分嫡庶之别?”
公羊传想了想,写上了答案。
“嫡孙承重,则为祖母服八年;若庶孙为祖母,唯服齐衰期。明承正统者恩礼加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