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2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一架直升机,低空飞过印尼赤道海域上空。
机舱内的气氛,却比外面的热带风暴预警还要紧张。
“下面就是我们初步选定的区域了。”印尼政府的地质专家努沙,指着舷窗外的一片碧蓝海域,声音里带着一丝自豪。
“靠近赤道,洋流平稳,水深适中。要建太空电梯,这里几乎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
李凡坐在窗口,眯着眼看向下方的海面。
阳光穿过薄薄的云层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似乎是为这个宏伟计划铺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
但他知道,这美丽的表面下,藏着不小的麻烦。
“努沙先生,”李凡转头,语气平和,“这一带的地质活动频繁吗?”
努沙沉吟片刻,显然不想直接泼冷水,但还是点了点头:“这里确实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边缘。
虽然具体断层活动不在核心区域,但地震和火山活动,确实是长期存在的隐患。”
“隐患?”周汉祥挑了挑眉,一脸惊讶,“我怎么听着不像隐患,是摆在眼前的炸弹吧。”
努沙有些尴尬,摆了摆手:“当然,我们也有相关的数据监测和预警系统,过去十年,这一带虽然发生过几次震感明显的地震,但破坏性并不强......”
“破坏性并不强?所以是‘还没强到足够致命’?”周汉祥半是调侃,半是无奈地摊手,“我说李总,这选址是不是有点太冒险了?”
李凡没接话,目光仍停在窗外。
水面下的暗礁、火山活动、湿热的气候,这些问题早就在他的脑海中反复盘旋过。
飞机降落在一处小型海岛上,星联考察团队和印尼政府的地质学家们,迅速开始展开实地工作。
烈日下,几台高精度的地震监测设备已经架设起来,团队分成几组忙碌起来。
“这地方看着美得像天堂,但感觉随时可能变成地狱。”周汉祥站在一块火山岩旁,擦了擦额头的汗,“李总,我们真的不换个地方?”
“没得换。”李凡的回答毫不犹豫。
“靠近赤道,是太空电梯的硬性条件。要是往南北纬度挪,就算技术上能勉强实现,成本也会飙升十倍。
而且印尼靠近我们东大和星联的势力范围,并且我们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更大,其它地方相关的风险更大。”
“可这些地震活动......”周汉祥想说点什么,却被方东河打断。
“没有什么是技术解决不了的。”方东河从不远处走过来,脸上挂着淡定的微笑。
“减震结构、悬浮基座、动态平衡系统——这些我们早就有研究方向。地震活动,顶多是个增强版的工程题。”
“你说得轻巧。”周汉祥翻了个白眼,“要是这么简单,为什么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太空电梯?”
“因为他们没我们厉害。”方东河推了推眼镜,一脸认真地回答。
这句话引得周汉祥忍不住笑出声来:“行吧,你牛。”
不远处的李凡收回目光,低头看着手里的平板。
屏幕上,是技术团队推演出的区域风险数据,红黄绿三个颜色清晰地覆盖在选址周围。
红色,代表高风险的地震断层区域;黄色,是中等风险的潜在火山活动区;绿色,则是相对安全的施工范围。
问题是——绿色区域的面积,少得可怜。
李凡按下通话按钮,呼叫团队所有成员集合。
“各位,”他站在团队前,抬手指向身后的地图,“这片区域的优点和风险,大家已经清楚了。我需要你们给我初步的解决方案。”
“李总,”杨庆华率先开口,语气透着一丝无奈,“说实话,要规避这么多问题,换址或许是最直接的办法。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死磕这个地方?”
李凡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因为时间不等人。如果我们换址,需要重新谈判土地使用权,重新做地质勘探。这一拖,可能就是两三年。”
“可地震和火山,难道就这么硬扛?”另一名工程师皱着眉问道。
“我们不硬扛。”方东河上前一步,“我们设计。
动态平衡系统,可以有效分散地震的冲击波;模块化基座,可以根据地质变化进行自适应调整。
至于火山活动,我们会避开断层区,并在设计上加入火山灰和高温防护。”
“还有湿热气候。”李凡补充道,“高湿度和降雨量会增加腐蚀风险,这一点我们也必须解决。”
“成本怎么办?”周汉祥忍不住问,“你们这些方案,听起来一个比一个烧钱。”
“技术永远是烧钱的。”李凡淡然一笑,“但没有突破,就没有领先。如果我们停在成本的框架里,那今天的星联,早就不是现在的星联了。”
话音落地,团队陷入短暂的沉默。
“所以,你的意思是......”杨庆华试探着问。
李凡转身看向选址的方向,目光坚毅:“无论有多少困难,这里就是最终选址。所有问题,我们一个个解决。全球第一座太空电梯,不会被自然打倒。”
这一句话像是一记重锤,敲进每个人的内心。
团队的士气重新燃起,大家开始低声讨论具体的解决方案。
烈日下,李凡站在海风中,目光穿过那片波光粼粼的海域。
他知道,这不仅是工程上的挑战,更是星联捍卫全球领导地位的一场战役。而他,绝不会让这场战役输掉。
“通天之路,从这里开始。”他在心里默默说道。
星联的工程团队一落地,便迅速被安排进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李凡带着团队中的核心成员,来到了一个简易搭建的临时指挥中心。
四周被几个高大且笨重的设备屏幕包围,映照着复杂的地质数据和高风险区域的热力图。
空气中弥漫着热带风的湿气,强烈的阳光透过窗外的帆布透射进来,斑驳的光线使得整个空间看起来有些阴郁。
方东河走上前,神情专注。作为星联集团的首席技术官,他从不轻易被困境打败。
今天,他更是毫不退缩,毫不含糊地开口。
“经过我们分析,这片区域的地震活动频繁,但并不意味着无法控制。”方东河的声音中透出一股沉稳的自信。
“我建议采用高灵敏度地震预警系统,将震动预警提前10秒到30秒,这样我们可以提前启动减震支架,将地震波的冲击降到最低。”
“减震支架?”周汉祥看着方东河,“你的意思是,地震来了,先让电梯挂起?不觉得有点扯吗?”
方东河略一思索,转而坚定地点头:“没错,支架采用高强度的碳纤维材料,可以在强震来临时自动伸缩,以缓解震波对结构的直接冲击。
虽然暂时无法做到100%的完美,但至少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坏。”
“这么麻烦?”杨庆华坐在旁边,皱眉,“这套方案听起来要么超高成本,要么很复杂。”
李凡放下手中的资料,抬头望向团队成员,眼中闪过一丝深思。
他知道,这个方案不仅需要突破技术上的瓶颈,成本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他深知,这正是星联站在行业顶端的机会。
“麻烦是一定的。”李凡的语气坚定且冷静。
“但没有麻烦,也就没有突破。我们要的不仅是能够建造的太空电梯,而是能够屹立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太空电梯。”
“说得对,”方东河接过话茬,语气中充满了果敢。
“再加上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都能根据不同地质情况调整结构。如果某个模块受到地质影响,其他部分仍能保持稳定。”
“不过问题是......”汪怀君从旁边站了起来,指着地图上一个红色区域。
“这个地方,简直是地震和火山的重灾区。这种地方能保证我们电梯稳稳地扎根?”
李凡的目光落在那块红色区域上,默默分析。
他知道,任何项目一旦推进,就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未知的挑战。
太空电梯,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个世界级的工程挑战。
“我们会在这个区域之外,设置应急支撑系统。”方东河不慌不忙地说道。
“同时,利用地质监测系统,实时跟踪活动区域的动态,确保一旦发现异常,我们的电梯能够及时调整,避免破坏。”
“这就是技术创新。”李凡微微一笑,“从不等待问题解决,而是创造解决方案。”
话语一落,会议室内的气氛略有缓和,然而杨庆华的脸色,却依然不太好看。
“可以理解,但是,”杨庆华叹了口气,“成本上的问题怎么解决?如果成本再上涨,项目进度就会大幅度拖延,压力可就大了。”
“你觉得我们能成功,或者我们如今在全球领先,凭的是什么?”李凡站了起来,眼神锐利。
“不是依靠低成本。星联能走到今天,不是因为我们一味想着节省成本,而是因为我们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做别人不敢想的事。”
“是啊,‘贵’是问题,但‘不做’才是最根本的问题。”周汉祥拍了拍桌子,语气中带着一丝挑战,“我们不能一直站在低成本那条路上走。”
方东河点了点头,补充道:“这个项目的每一分钱投入,都是为了能让我们在技术领域占据垄断地位。”
“在全球竞争中,谁先突破,谁就先赢。”李凡说得轻描淡写,却有着一种决绝的气场。
“我要求分阶段推进,第一阶段,首先确保设计可以适应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需求,第二阶段,启动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局部的实验性建设。”
“可这......”杨庆华眼中带着迟疑,“如果基础设施出现问题,或者技术无法突破,怎么办?”
“我们解决。”李凡声音低沉,却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问题,都是我们的机会。太空电梯是一场赛跑,现在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最坚定的决心来面对。”
“李总说得对。”周汉祥忽然笑了,“这才像星联该有的气势。干了!”
会议室内的气氛渐渐回归紧张,但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一种决心——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任务,更是一次攸关未来的重大挑战。
随着李凡的话音落下,团队的讨论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针对如何应对高湿度和降雨的防腐问题,团队提出了使用特殊合金材料来防止氧化,并搭配智能排水系统,以应对暴雨和高湿的环境。
几位工程师,开始现场绘制初步的基础设施图纸,虽然问题很多,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动力。
尽管困难重重,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大工程,一旦成功,星联将彻底掌握太空电梯的技术,成为全球不可撼动的巨头。
而这场胜利,注定从这里开始。
热带的天空中,太阳炙烤着整个岛屿,但星联的试验场地却热火朝天。
工地上,钢筋框架、模块化支架和高精度设备正井然有序地组装。
施工人员在汗水中忙碌着,技术团队在一旁监测每一项关键数据,偶尔有人用袖子擦去额头的汗珠,却依然神情专注。
李凡站在工地的观测台上,望着远处逐渐成形的实验性基础设施。
那是一座模块化的支架系统,采用了方东河提出的动态平衡设计。
它可以通过内置的传感器,实时感知地质变化,并根据数据调整支架重心,减轻震波对整个结构的冲击。
“李总,”周汉祥走过来,手里捧着一瓶水,递给李凡,“说实话,我之前还觉得这地方搞不定,但现在看起来,咱们真是能把梦变成现实的人。”
李凡接过水,微微一笑:“这才刚刚开始。未来的挑战比现在多得多。
像是未来对于印尼的民众生活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去协调和解决的。”
不远处,方东河带着技术团队正在调试监测设备。
他的神情专注,像是全世界都消失了,只有手中的数据和模型。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冲李凡挥了挥手。
“李总!第一批动态平衡测试数据出来了。”
李凡快步走过去,站在方东河身旁。
屏幕上显示出一系列模拟地震波对支架系统的影响结果,数据清晰,波动曲线相较预期更加平稳。
“还不错。”李凡点点头,“这个结果能支撑我们推进下一步了。”
“还不止是不错。”方东河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容。
“如果这种设计,能通过全规模测试,整个行业都会重新定义对地震区域的认知。星联,不仅仅是造电梯,而是在定义规则。”
“老方,别太骄傲。”周汉祥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还有高湿度、高盐度呢,你准备怎么破?”
“模块外壳,已经采用了全新防腐蚀合金。”方东河推了推眼镜,语气认真。
“至于智能排水系统,明天就会完成测试。再有问题的话......等我想办法。”
周汉祥忍不住笑了:“行吧,反正你从来不缺办法。”
技术团队一片忙碌,工程进度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李凡通过“星语”平台发布了一条动态,配上几张设施现场的照片和一段高空俯拍的视频,内容简洁却掷地有声:
“克服自然,连接未来。太空电梯项目的实验性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顺利完成,星联,与全世界同行。”
这条动态一经发布,立刻引爆了全球舆论。
支持者纷纷点赞,媒体争相报道,甚至一些国际机构也发来了公开祝贺。
然而,反对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垄断!”
“星联是否真的能保障这种设施的安全性?”
“巨额投入,是否值得?”
李凡看着手机屏幕上滚动的评论,神情平静。
他早就预料到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