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2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周瑜今年才刚三十。
都说三十而立。
这个年龄,正是男人发力的时候,也是人生最璀璨生涯的开始。
周瑜不想扬名吗?
不。
若真的想当隐士,周瑜就不会在二十岁就东渡长江跟着孙策打江山了。
只因孙策的逝去、孙权的猜忌以及孙静最后划清立场,让周瑜一时之间失去了方向。
周瑜不是如曹操、袁绍、刘备、孙策这样一批想当人主的。
因为只想当人臣不想当人主,所以周瑜也缺少人主的坚韧。
遇到极端挫折时,就会对人生感到迷茫,对未来失去方向。
人臣大抵如此。
如求速死的沮授、面北而死的审配等等,皆是如此。
可要换做人主。
尤其是曹操、刘备这等坚韧的,什么TM的叫极端挫折?
人没死能叫极端挫折?
不过。
如周瑜这般有才能又重情义且懂忠义的,又偏偏是人主最喜欢的。
有迷茫?
我替你解除!
没方向?
我替你指引!
刘标惜才。
虽然孙策的死跟刘标有关,但彼时敌对任何手段皆可用。
别说刺杀孙策了,若当时能刺杀周瑜,刘标同样会毫不犹豫的刺杀周瑜。
如今不同。
江东孙家归附了刘标。
已经不是敌对了。
这个时候,如周瑜这样的大才刘标不可能错过。
江东的骁将的确不少。
单单是吴郡孙氏的孙贲、孙辅、孙翊、孙暠、孙瑜、孙河,都是征战多年的骁将。
又有非孙氏如程普、黄盖、韩当、蒋钦、董袭、凌操、徐盛、潘璋、丁奉等。
然而。
这些人只能称其为骁将,有将才无帅才。
江东有帅才的只有两人。
孙策、周瑜。
如今孙策已死,只有周瑜能称得上帅才。
或许假以时日遇上奇遇,如孙贲、程普等有机会成为帅才。
可现实是很残酷的。
能当帅才的,除了天赋外,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出身!
即便是韩信,都不是真正意义的平民。
平民是没机会读书识字的。
靠着武勇可以当骁将,可想要当帅才要么是名门之后要么得有奇遇拜入名门。
如某个放牛娃邓艾。
再有天赋也得遇上司马懿才有机会能屈能伸。
一时之间。
周瑜的心情变得纠结而复杂。
回想跟孙策征讨江东和荆州时的意气风发。
回想跟刘标的会谈以及刘标在吊祭孙策时的祭词。
回想这十年人生的跌宕起伏。
过往的记忆如画面一般在眼前飞快的掠过。
周瑜不由仰天长叹:“没想到我的器量,竟也狭隘如斯。”
良久。
周瑜回头看向鲁肃:“子敬,你认为我应该去徐州吗?”
鲁肃笑了笑:“要我认为啊。公瑾你不应该去徐州,若你去了徐州,谁在我钓鱼的时候为我抚琴啊?”
周瑜先是一愣随后一笑:“子敬,你要听琴自去寻个琴姬就行,何必让我替你抚琴?”
鲁肃走到木琴前,拨弄琴弦:“江东皆言,曲有误,周郎顾。”
“琴姬的琴艺,又岂能比得上公瑾?”
“更何况。琴姬抚琴,抚的是靡靡之音;公瑾抚琴,抚的是山高海阔。”
“岂能相提并论?”
顿了顿。
鲁肃又看向不远处。
只见关羽蹬了几次才蹬上战马。
战马似乎又有“野”性,在原地“唏律律”的打着转儿不受关羽控制。
“公瑾,关府君貌似骑术不精......”鲁肃的语气有些怪异。
周瑜一愣。
再看关羽时,却见关羽竟然被战马给“掀”下来了!
“这.....”饶是周瑜,也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鲁肃提起鱼篓且又将木琴扛在肩上,笑道:“朋友来了不招待,未免失了礼数。”
“公瑾,关府君的马为了请你,都将关府君给掀下去了。”
周瑜的眼神变得更复杂了。
陆议则是被眼前的一幕再次惊呆了。
关羽却是面不改色,抚了抚美髯:“伯言不必惊诧,关某不善弓马。”
陆议更感无语。
若关府君你都不善弓马,这世间又能有几人善弓马?
总感觉这话很耳熟。
好像在哪听过?
似乎,义兄也说过?
正惊诧间。
周瑜和鲁肃大步走来。
周瑜侧头看了看战马,笑道:“这马应该是饿了,关府君若不急着走,不如去茅屋小坐片刻,也好给马儿喂些吃食。”
关羽丹凤眼一眯,呵呵一笑:“关某也正有此意。”
陆议瞪大了眼睛。
这,这,这......;
一时之间,陆议有些瞧不明白了。
原本陆议是想着怎么帮关羽请周瑜,结果全程陆议就没几句话。
反倒是关羽用陆议看不懂的方式打动了周瑜。
当众人在茅屋中烤鱼饮酒时,陆议才从鲁肃口中明白周瑜会改变主意的原因。
一向孤高的关羽,会为了刘标向周瑜赔礼道歉,会为了刘标装成“骑术不精”来等待周瑜“回心转意”。
唯有大器量者,才能让关羽心甘情愿的做到这种程度。
打动周瑜的不是长篇大论的“道理”,而是细微平凡的“真诚”。
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数日后。
周瑜抵达寿春。
关羽委任周瑜为九江都督,授其精锐步骑两千,以鲁肃为校尉兼军中司马、陆议为监军,共同协助周瑜统兵。
原本陆议是不用同去的。
周瑜则以“新将统旧兵必设监军”为由,坚持要以陆议为监军。
又言这是彼此信任的基础。
关羽这才令陆议为监军。
在整军期间,周瑜又召来了或是卸甲或是闲居的江东小将如吕蒙、徐盛、潘璋、丁奉等。
十日后。
周瑜走寿春北上入彭城。
虽然荆州和扬州各自只调拨了两千步骑,但都是精锐。
荆州有张飞、黄忠、徐庶,扬州有周瑜、鲁肃、陆议。
又有如廖化、王甫、赵累、吕蒙、徐盛、潘璋、丁奉等小将。
彭城。
荆扬四千步骑相继抵达。
刘标一面令彭城相袁涣安顿众军,一面聚集众将吏商议北征军务。
大帐内。
刘标坐主位,众将吏分左右而立。
徐州将吏如赵云、张辽、太史慈、甘宁、魏续、凌统等在左。
荆扬将吏如张飞、黄忠、徐庶、周瑜、鲁肃、陆议等在右。
而在刘标身边,还立着个精神抖擞的少年。
骆俊的长子骆统。
骆统正端起手中的竹简,向众将吏讲述最新的战况。
如今。
袁尚荀谌引步骑五万攻打河内,高干审配逄纪引步骑三万支援。
袁谭辛评引步骑两万守青州,袁熙沮授引步骑一万守渤海。
颜良郭图引步骑一万守黎阳,袁绍田丰留步骑三万屯邺城。
袁绍家大业大。
官渡败后修养几年,竟又拉起了十五万步骑。
而这次的袁绍,不再气势汹汹的当主将了。
反而坐镇邺城,指挥三子一甥分别对阵曹操和刘标。
如此一来。
即便有一路败北,袁绍也能及时策应和调整战术。
主打一个:稳!
听了骆统对河北战局的汇报,自荆扬而来的将吏都明白了为什么刘标会忽然征调荆州和扬州的精兵悍将。
刘标要集中优势兵力歼灭袁绍的有生力量。
兵虽然不多,但只要调遣得好,就能取胜!
“如今,琅琊臧霸已经打着我的旗号去打北海;温侯和庞军师引徐州步骑五千走兖州去打平原。”
“平原若受到攻击,渤海的袁熙、北海的袁谭、黎阳的颜良以及邺城的袁绍都有可能出兵。”
“河北又有情报传来,称袁绍欲在这一战决定出袁谭和袁尚谁是嗣子。”
“袁绍在河北的攻防部署,也印证了这个情报的真伪。”
“故而。”
“庞军师断言:渤海、黎阳和邺城的兵马不会轻动,袁谭闻讯或会亲往平原。”
“有温侯和庞军师在,破袁谭军不难。”
“难的是渤海的沮授以及黎阳的郭图。”
“这二人在袁绍的嗣子之争中,更倾向于袁谭,必不会坐视。”
“因此我需要两支兵马再入平原,西据颜良郭图、北御袁熙沮授,为温侯和庞军师争取时间。”
刘标徐徐道出庞统走时留下的战术。
张飞闻言请命道:“早就听闻颜良是袁绍麾下头号大将,俺正想跟颜良见个高低。”
“俺愿引荆州兵,西拒颜良郭图。”
张飞挑了颜良郭图,袁熙沮授自然就留给了周瑜和扬州兵。
周瑜没有立即应诺。
沉吟片刻问道:“只有这三支兵马入平原吗?”
即便袁谭要留兵守东面,也能带一万步骑入平原。
吕布五千步骑,张飞两千步骑,周瑜两千步骑。
不到一万步骑,却要面对西、北、东三面三路三万袁兵。
尤其是西面和北面。
张飞和周瑜都得抵御五倍于己的兵力。
即便张飞和周瑜带的是精兵悍将,这人数上的差距也太大了些。
更何况。
平原又是袁绍的主场。
刘标点头:“公瑾兄初来,对徐州的情况不太了解。”
“虽然目前只有这三支兵马入平原,但我能保证的是:只要前线兵马不退,后勤粮草就不会断。”
“更不用担心粮道会受到袭扰!”
见刘标笃信泰然,周瑜心中隐隐有了猜测:“既如此,就由我引扬州兵入平原,抵挡袁熙沮授。”
刘标起身拱手:“能得诸位效力,是我的荣幸。”
“还请诸位转告众将士,我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为楚国效力的勇士。”
“有功劳必赏,有苦劳必抚,若不幸战亡,诸将士的家小,皆由我来养。”
“只要我在一日,这个承诺就不会变!”
刘标豪气凛然。
尽显人主之范。
待得军议结束,刘标留下了周瑜。
“军情紧急,未能招待公瑾兄,还请见谅。”刘标起身再拜。
荆州兵先到,扬州兵后到。
周瑜等人都没来得及歇息就被召来军议,刘标也没来得及叙旧。
见礼后。
刘标又问:“公瑾兄跟子义,关系如何?”
周瑜微微讶异,如实道:“子义性情中人,虽然不曾隶属我麾下,但也无怨仇。”
刘标点头:“既如此,我会调子义和甘宁甘兴霸与你同往。”
周瑜面有疑惑。
刘标道:“公瑾兄勿疑,并非我不信任你的能力。”
“而是我观你麾下诸将,虽然悍勇但疏于骑射。”
“子义和兴霸都是精通骑射的骁将,有二将相助,公瑾兄在抵御沮授时也更有胜算。”
抵御颜良郭图的张飞本就是万人敌,再加个黄忠这配置就更猛了。
反观周瑜这边。
不论是周瑜鲁肃还是陆议,都不是以武勇著称。
张飞黄忠是猛将。
周瑜鲁肃陆议是儒将,且还放弃了最擅长的水战跑到北方来打步战。
虽然袁熙麾下也没几个擅长武勇的,但刘标追求的是一击必杀,只许胜不许败。
故而。
在将吏的配置上得尽可能让战力更上一层楼。
调拨太史慈和甘宁协助周瑜,方能让周瑜更容易抵挡沮授袁熙。
周瑜仔细想了想,又问:“若将子义和甘宁调拨给我,楚公可用大将就不多了。”
“虽然不知道楚公第四支兵马如何调动,但少了悍勇大将恐怕也难以施为。”
刘标笑道:“公瑾兄勿忧。”
“我既然敢将子义和兴霸调拨给你,就不怕没将可用。”
“我缺的,是如公瑾兄一般能统将的帅。”
周瑜心惊:“楚公,我虽能统兵,但尚不足以称帅。”
刘标打断了周瑜的话,坦言道:“公瑾兄,你的才能我是清楚的,若你都不足以称为帅,那这荆徐扬就没人能称帅才。”
“最重要的是:这一战,我要替公瑾兄扬名。”
“孙静虽然归附,但孙静并不善于统兵,我即便有心替孙静扬名,孙静也难以达到我想要的高度。”
“唯有公瑾兄,以公瑾兄之才,今后不仅能在楚国扬名,也能名扬天下。”
“庐江周氏是三公之家,公瑾兄又是扬州名仕,只有公瑾兄扬了名且身居高位,扬州士人才会真正的认可楚国。”
周瑜更是心惊。
刘标的用意,周瑜也听明白了。
如今的楚国,以徐州士人为主,其次为荆州。
扬州士人受到重用的最少。
徐州且不提,毕竟是刘标的起家地,治理的时间也最久。
荆州有诸葛亮和庞统,仅仅是这两人的关系网就足以拉拢一大批士人。
且还有刘备亲自坐镇荆州。
反观扬州。
相对而言就要疏远不少。
关羽跟刘备相比,这身份和地位始终差一大截。
陆议跟诸葛亮庞统相比,在江东的关系网也远远不够。
因此。
刘标就将目标放向了周瑜。
既有帅才,又是名仕,且是三公之家。
以及:
周瑜曾是孙策的旧部。
只有真正重用周瑜,才能让扬州士人看到刘标的器量。
要治天下,就不能只用一系。
否则。
等天下一统,这大功都被某一系给得到了,岂不是成了汉末版“淮西勋贵”?
不仅难以约束,还会显得对其他州士人不重视。
都不重视了,谁乐意跟着你?
刘标的坦诚,也让周瑜心中多了几分欣慰。
这种信任,是孙权给不了的!
周瑜下意思的想到了昔日孙策力排众议、要让周瑜单独统兵的过往。
亦是如刘标今日一般,不仅信任,还生怕周瑜不能打胜仗给了周瑜不少的精兵悍将。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周瑜拱手道:“楚公的信任,我无以为报,此去必为楚公挡住沮授袁熙。”
刘标凝声又道:“公瑾兄,其实我更想与你兄弟相称。”
“只是我又不想坏了你跟孙伯符的兄弟之义,故而不愿勉强你与我誓义。”
“待公瑾兄此战归来,我会毫无保留的回答你一个问题。任何一个你想知道的问题。”
“当然。”
“你得活着回来才行。”
周瑜身体微微一怔,眼神也变得复杂。
良久。
周瑜重重点头:“此战,我不会败。”
看着周瑜离去的背影,刘标不由暗暗一叹。
虽说可以一直隐瞒孙策的死,但刘标又想得到周瑜的真心拥护。
替周瑜扬名其实是双刃剑。
若周瑜今后威望太大又不跟如诸葛亮庞统陆议一般跟刘标同心,就会变成隐患。
等灭了曹操和袁绍,以周瑜的才智也未必猜不到孙策之死背后的阴谋。
排除了曹操袁绍刘表,剩下的可不就是刘标了么。
刘标得在这之前,将这个隐患给解决了。
“高处不胜寒。”
“如此心计,不够坦诚啊。”
刘标轻轻揉了揉额头。
地位越高,就越不可能真的坦诚,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刘标虽然有称帝野心,但其实并不懂得帝王心术,也不愿让帝王心术束缚本心太甚。
不论是放低姿态与民同耕,还是与诸葛亮庞统陆议法正结义,其实都是在用情义来避免本心受权力的影响而变得冷漠无情。
故而。
刘标有时候的行为,在真正懂权力心术的人眼中是很愚蠢甚至于“妇人之仁”的。
虽然如此,但刘标又不愿意放弃初心。
良久。
刘标起身出帐。
看着天空冉冉升起的明月,刘标的眼神又再次恢复了清澈。
“我都单开族谱了,何须受条条框框束缚?。”
“前人后人的规矩,跟我何干,难道还要让儒生教我当皇帝?”
“我的言行,就是祖宗法制,就是规矩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