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2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自己大舅哥,所想的确确实实够深远。
竟已经是看到了这么远的事情。
他所想的一点都没错。
按照梅殷所知道的历史,老朱在废除了中书省,以及宰相制度之后。
是真的如同他方才所说的那般。
直接就将所有的权柄,收归了皇帝所有。
没有中书省和丞相这个中间商赚差价。
而老朱也不愧是一个精力超人。
他们父子两人,硬生生的将这份重担给接了过来。
而且,还把事情做得很不错。
但是,辛苦也是真辛苦。
老朱倒不必多说,这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精力超人。
一身精力旺盛的不像话。
这般高强度的工作,愣是活了还七十一岁。
是老朱家那么多的皇帝里,最长寿的一个。
但是大舅哥朱标就不行了。
每个人的体质是不同的,有的人天生就是精力旺盛,一天只需睡很少的觉,就已经足够了。
但大部分的人,都没这种的天赋。
朱标就属于属于正常的范畴的。
天天跟着他老子一起,那般的熬,根本就熬不过。
以至于他这个年轻人,后面硬生生被熬垮了身子。
一个小病,就要了他的命。
朱元璋痛失太子,大明也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继承人。
以至于后面,弄出了那样多的乱子来。
老朱在的时候,针对这些事情,其实也进行了一定的改变。
比如在他在把权力收归皇帝之后的一段时间中,弄了一个四季官的制度。
让人来进行分忧,但是又怕别人侵占皇帝权利。
在这上面弄的很是小心谨慎。
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朱标这个大舅哥,所考虑的这些事情,都是很实在的事儿。
像老朱这等精力超级旺盛,还特别勤于政务的。
大明朝的这些皇帝里面,只有两个。
一个就是老朱自己,另外一个则是大明的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
但是他们两个人的这份旺盛精力,还有勤政,起到的结果却是截然相反。
朱元勤政,那是有真本事在身上。
虽然他做的不少事情,也确确实实有纰漏。
为大明埋下了不少坑。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能力也是真可以。
在他的勤政之下,大明整体而言,被治理的还是很不错的。
国力蒸蒸日上。
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
哪怕把贪官污吏,割韭菜一般的一茬一茬的割。
但是大明洪武时期,也没出现多大的毛病。
但是崇祯帝可就完全不同了。
虽然勤政,但没有能力。
就是朱标口中所说的那种能力不行的皇帝。
他越是勤奋,大明就越乱。
要是不那么勤政的话,按照原本的进程。
说不得大明还能够再多延续一些时间。
再多挺上几年。
但结果就是,崇祯这个特别勤奋,一心想要把大明给治理好的皇帝上台之后。
一番的操作,直接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往这个原本就向深渊滑去的车上,狠狠的踩了一脚油门。
可以说,大明的灭亡,有着诸多的原因,各方各面都有问题。
不是单纯的一个因素所造成的。
但是崇祯这个死国门的天子,也在里面,负有一定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舅哥的这些担忧,都是很正确的。
只靠皇帝和太子二人,撑起中枢行政系统,并不靠谱。
不是长久之计。
脑海当中诸多的念头飞速的转动。
梅殷很快口望着朱标开了口。
“大哥,你的这些担忧确确实实很有道理。
这些事情必须要考虑。
不考虑的是真不行。
在我看来,最为靠谱的还是建立相应的制度。
不过,制度的约束力也是有限的。
因为再好的制度,也同样是需要人去执行。
同样的制度,不同的人去执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就比如现在,父皇在废除中书省,以及丞相之后,在大哥的帮助之下做到乾纲独断,还不出什么乱子。
但换别的皇帝来做,就绝对玩不了,是同样的道理。
接下来哪怕能够用一些比较好的制度,对这个事儿进行解决。
那不同的皇帝,遇上不同的臣子,所起到的效果也肯定大不相同。
不过整体而言,肯定要比现在这种状态,遇上一些能力,态度不靠谱的皇帝要好得多。”
听到梅殷如此说,太子朱标非常认真的点了点头。
对于自己家二妹夫所说的这些话,他还是很认同的。
一样米养百样人。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去面对之时,往往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做法。
这些制度,也一样如此。
但是却不能因噎废食。
不能在觉得不管弄出什么样的制度,在今后呈现的效果会因人而异,大打折扣,甚至与直接相反。
就直接自曝自暴自弃,不考虑解决问题。
这显然是不行的。
当下,便认真听梅殷往下说。
“事情太过于繁杂,只皇帝和太子肯定是处理不了。
需要有一些帮手才行。”
他说着,停顿一下道“比如今后可以设立一个机构,选拔那些有才能,有见地,有手腕的能臣,让他们进入这个机构当中。
帮助皇帝来看奏章,处理政务。
群臣送上来的奏章,由他们先看。
看过之后,再写出他们相应的处理意见……”
听到梅殷这么说,朱标为之愣了一下。
自己家二妹夫所说的这个办法,怎么听起来和中书省还是没什么区别呢?
之前中书省干的,就是这些活不过啊!
他也是一个能耐住性子的,且知道自己家二妹夫考的问题,肯定不会这样简单。
后面肯定还会有别的什么别的手段。
便接着往下听。
梅殷道“但是这些人也只有参议的权利,没有决策权。
他们的意见只能进行一个参考。
接下来还需要将奏章以及他们的意见,给送到皇帝这里。
让皇帝来进行观看。
他们的处理意见,若是可以便进行采纳。
不可以的话便直接驳回。
或者也可以留中不发。
在这上面,还必须做出一个规定
那就是百官呈送的这些奏章,这个机构不得有任何的隐瞒,需要全部都送到皇帝这里来……”
朱标听到梅殷所说的这话,眼睛不由的为之亮了。
这好像还真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
他已经看出来了,自己家二妹夫所说的这个办法,和中书省以及丞相的区别。
猛的一看,似乎差不多,但是仔细去看的话,这里面的差距可大了去了。
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中书省还有丞相,那是总领百官。
而且,丞相还有权直接对很多的奏章进行处理
尤其那些一些小事上,丞相可以完全自己决断,不用给皇帝进行汇报的。
那是真真正正的大权在握。
这也是自己家父皇,为什么会如此痛恨厌恶丞相制度的一大原因之所在。
毕竟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确实很大。
丞相总领百官,为百官之首,天然就会成为百官的主心骨。
他们会和百官站在一起。
在一些事情上,确实会成为皇帝的助力。
但是在另外的一些事情上,为了他们的利益,也要同样会和皇帝进行对着干。
明里暗里进行交锋。
皇权和相权的较量,自古以来就没有停止过。
胡惟庸如今,早就已经开始上下其手了。
在大事上面他不敢多做什么,但是在那些小事上,却会拿着在那里做人情。
根本不必呈送给父皇,自己就给处理了。
送到父皇这边的奏章,都是被筛选过的。
有些事儿想要让父皇知道就送过来,不想让父皇知道,就不往这边送。
这也是父皇为之恼怒的一个原因。
总觉得自己是在看别人弄的二手东西,有被愚弄。
而你二妹夫现在所出的这个主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不仅考虑了皇帝精力不够,不足以处理这么多问题的情况。
同时,还将还顺带解决了中书省权力过大,欺瞒皇帝的种种做法。
遇上一些能力不够的皇帝时,让朝中的这些能臣,写出处理的意见,让皇帝的定夺,也同样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皇帝能不足的短板。
虽然这样做,在今后同样还会产生不少的问题。
比如一些朝臣在处理之时,会在里面添加上一些自己的私货。
而这些帮助皇帝处理朝政的朝臣,在官员之中的影响力,也肯定要比寻常的官员要大。
甚至于在今后,有可能会形成隐相。
但是不管怎么说,最终的决策权,终究还是在皇帝的手中握着。
只要皇帝不听他们的,他们也没什么办法。
甚至于,哪怕出现一个特别无能的皇帝,被臣下愚弄。
那有这样的一个制度,在接下来新的皇帝登基后。
主要是一个有能力,有想法的皇帝,也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拿到权力。
不至于没有任何的还手能力。
这个制度,确确实实特别的好,各方面都臻于完美。
自己来这边问二妹夫,果然是问对了。
哪怕他也知道,二妹夫这个时候所说出来的这个办法,有很大的可能是二妹夫从看到的一些历史里所得到的。
但别管怎么说,对于朱标而言,就是有用。
他也觉得,这就是二妹夫给出来的主意。
梅殷此时给朱标所说的,自然就是大明在今后,所发展出来的内阁制度。
但是他所说的,并不是完全体的内阁制度。
毕竟完整的内阁制度,除了外面的内阁之外,宫内相应的还有宦官组成的司礼监。
但是这些,梅殷觉得完全没有必要说出来。
因为老朱肯定是不会用的
对于后宫干政这事,朱元璋是深痛恶绝!
大明皇宫里现在的太监,绝大部分都不识字。
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按照原本的历史,大明皇宫里的太监,被人教着认字,还是到朱瞻基这个所谓的六边形战士时,想要偷懒当懒狗。
才将之给定下的。
让宫里面的太监,读书识字。
也是从这里开始,逐渐形成与内阁形成相应的太监批红等制度
在皇权的轮替当中,皇权被进一步的削弱。
朝臣的权力大大的增加。
文人士大夫的力量越来越强。
皇帝为了和外面的朝臣进行相抗。
才把太监给推了出来。
用太监和朝臣进行抗衡,这是很早就有的做法。
当皇帝的权力被不断的吞噬了,外面的臣子和皇权之间的争斗越发激烈之时。
皇帝往往会用出两**宝。
一是太监,二是外戚。
制度的制定,都是按照当时的真实需求来的。
只有符合当时客观情况的制度才是好制度,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制度。
梅殷觉得,如今有朱元璋朱标坐镇,现在的大明需要内阁制度。
但是,却并不需要那种,有司礼监的内阁制度。
现在这个就够用。
至于说后面的事情,按照后面的发展,再做出一些改变就行。
不要想着制定一个万世不移的制度。
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世界在发展,情况在变化,那相应的制度以及一些应对办法也就需要发生改变。
不然的话,旧的制度不适应新的情况,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甚至也会引发灾难!
朱标已经是迫不及待的拿起笔,将这些给记录了下来。
觉得二妹夫说的,都是金玉良言。
梅殷见到朱标这般认真。想了一下,便又开口道“大哥,除了这方面外,我觉得在军制上面,或许也可以再进行一定的改动。”
朱标闻言顿时抬起了头“二妹夫,快说。”
他已经迫不及待了,并且还显得很惊喜。
本来自己这次过来,就是向二妹夫询问,在废除了丞相,还有中书省后。
大明该如何进行相处。
没想到,自己家妹夫居然还说出了,更深层次的一些东西。
二妹夫所说的这个解决办法,就已经如此好了。
那再说出来的,肯定也都是特别好的金玉良言!
梅殷道“在兵马这上面,看得出来,父皇对于不少事情是有些不放心的。
那么也可以设立出一个机构来,专门应对这军事上的事儿。
比如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军机处,里面的军机大臣并没有什么决策权。
最大的用处就是,当个传声筒,来承接传达皇帝在军事上面的意思。
而且,这军机大臣并不是高官。
只是一些低职高权的存在……”
梅殷在这里向朱标说军机处的事儿。
内阁,以及后面的军机处,两个机构出现后,可以说是将皇帝的权力弄到了顶峰……